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欢迎您!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精采书评
精采书评
站内搜索
站内全文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采书评 >> 精采书评   
如河水般淳朴清澈:一弦为《故土印记》作序
 时间:2024-10-15 来源:中国文化出版社  作者:管理员  点击:93

 

 

如河水般淳朴清澈

一 弦

 

甲辰仲夏,苏州河畔,收到老友一风新书《故土印记》之稿,甚是欢喜。这是继《格桑花开》《生活暗示》《心里的那条河》《天空的眼泪》《紫花》之后第六本了。一风,人如其名,如风般迅疾。他一贯如此,能在别人日子蹉跎成梭的闲隙里,将自己的每一寸光阴挥洒成卷。

打开书稿,如水般淡然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没有感人的故事,没有高大上的人物,一切都平平淡淡,淡得如同流过村庄门前的张福河的水。

还是先说说张福河吧。它是江苏淮阴境内一条通江入海并贯通运河的河流。这条古河道,北接码头古运口,向南汇入洪泽湖,近四百年沧桑,长流不衰。所过之处,两岸村庄尽享泽惠,包括一风生活里的赵集。

经过张福河水滋养的赵集土地是有灵气的。这片土地长庄稼长牛羊,也长文字。于是,《故土印记》就有了水的品性。这里的人,也如水一般柔韧。张四爷,严师傅,三叔,母亲……一个个朴实的村人,无不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艰辛劳作着。严冬到来,漏粉条的日子就来了。“气温连续几天达零下五六摄氏度,我和二姐拉着平板车去张福河砸冰块,拉回家漏粉条。二姐对我说受罪的日子开始了。母亲说,不受罪哪里来的钱啊。”那个年月,生存的压力,生活的苦难,母亲的一句话,一切云淡风轻。

这些年,一风一直旅居他乡,张福河只能珍藏心底。任它在自己心灵的某个角落默默流淌,不疾不徐,不惊不扰,从从容容。历经数十年岁月的淘洗,发酵。某一天,突然就从心底流出,奔涌,继而向家乡漫溯。于是,这条河就有了窖藏老酒的醇厚,但又不失河水本性中自然生发的清透。这是张福河水独有的气息。《故土印记》散发的就是这个气息。

“这里有桑树,有槐树,还有冬天残留下来的芦苇根。沟里有水,沿着细细的沟壑从东向西静静地流淌着。后沟的两边,到了春夏之交,树叶茂密,芦苇旺盛,水也会活泛起来。”这条后沟的水,在地底下,在我们目之不及的地方,与张福河的水融汇,交缠,共同滋养家前屋后的每一棵槐树,桑树,每一棵芦苇。待它们枝叶活泛的时候,一颗年轻的心也活泛了。

“转身眺望村后这片土地,想到自己将和祖辈们一样,在这里劳动生活,娶妻生子,靠种庄稼吃粮食过日子。生命就像眼前的一季庄稼,从播种到收割,一茬接着一茬,在无数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体味一年四季的温度,感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喜迎新生命的欢愉,体验欲望的满足和失意的伤情。这片泥土,生生不息,像人的生命一样生生不息。”

当眼前的世界尚未打开,唯有遵循祖祖辈辈的生存模式,生息繁衍,耕耘收获。这是一个少年最淳朴最本真的心,如河水般淳朴清澈。

一风的文字,就这样如水般静静流淌,默默濡润我们的心。打开书卷,你会被浓浓的乡味紧紧包裹,你会情不自禁地被某个人、某棵树,或者一条路、一口老井所牵绊,甘心情愿任由文字拽着目光,去追随他的一声叹息或者一句感慨,走进那片土地、那个年代,去体验,去感受那时那景那乡村带给我们的一份宁静和淡然。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风物人情,就像一张张灰黄的老底片在我们眼前一一展陈。这是我们这代人同熟悉共珍藏的老底片。走近它们,我们也如同回到了阔别的故土,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没有丝毫陌生感。仿佛就是昨天,我们还一起在田间地头,点种,除草,割麦,掰玉米,一起在井边打水,在河边淘米洗衣,一起扛着铁锹行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

一风文字的淡然,还在于他不炫技。他有独特的白描手法,根本不必渲染,乡村的独特风格和气质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他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低得就像笨拙的稚童,随手从地上拈起一根树枝,一番肆意涂抹之后,地面上留下的那些线条或图案,那么自然,那么畅快,很不经意地就拨动了你的心弦,触动了你的灵魂,催着你去关注那个村庄那片土地,走进那时那地那人的心。

《故土印记》另一大特色就是浓浓的土香味。每个字都是从赵集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每个字都土坷垃一样朴实,带着泥土的香气息。这是什么样的香呢?想了好久,竟然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是自然与生命交织的气息,这是耕耘的辛苦与收获的甜蜜交织的气息。有扎根泥土的坚忍,也有奋力向上的顽强。有历尽辛劳无所获的酸涩,也有年复一年不肯放弃的执拗。这是乡村农人独有的气质。“屋外寒风呼啸,家里的饭桌上,几个帮忙漏粉条的人吃着死锅贴饼,就着豆腐大白菜。李四爷说,他妈的,吃着吃着就不困了。大姐夫说,你再困的话,豆腐白菜就被别人吃掉了。大家一阵大笑,笑出了一年来指望的收入,也笑出了艰苦年代里人们很多的无奈。”看似不咸不淡的文字,背后折射出农人忙碌的辛酸、喜悦与企盼。接连的熬夜,连续的重体力活,吃喝的匮乏,乡里乡亲的情意不可却……当四爷一句戏谑之后,一切毫不违和地化解了。这样的文字,文中比比皆是,像极了地下遍布的泉眼,正汩汩地向外冒着。

“麦苗经过一个冬天的霜冻,已完全精神起来了,它们个个挺起腰杆,浑身抖擞拥抱着阳光的样子。麦苗尖上还有欲滴的露珠,剔透晶莹,正向我闪闪发着笑。麦田里有一大片油菜,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闻到了香香的油菜花味道。不远处,黄灿灿的油菜花与青青的麦苗点头呼应,美化着这一片田地,养育着乡亲的一年四季。”一切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都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嘘吐。《柴火锅》《苦日子里的粽香味》《母亲门前的萱草花》《心头的芦苇花》……一幅幅极具乡村意象的景观小品,诉说着乡风乡情,也寄托着一风浓浓的故乡愁思。那个故乡,那个时代,美丽也落后,热情也悲凉,冲动也无奈……这算不算是一种高超的乡土抒情呢?带着一份淡淡的孤独与忧伤,还有一点我们常人所说的悲悯吧。

少年的一风在张福河边出生,成长;青年的一风从这条河出发,走向外边的世界;中年的一风只能生活在对这条河这片土地的怀念中,并把这份念想化作文字。这些文字又长出翅膀,飞回张福河边。

静静的张福河缓缓流淌,从过去到现在,并将流向未来。生活在张福河边的人们,学会了思索,学会了权衡,学会了出离。最终,那个村庄消失了,村人如芦苇花一样四处流浪了。曾经的村庄,以各种形态存在于每一个人心底,维系着他们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存于一风心底的那个村庄是什么样子呢?唯有打开《故土印记》。

絮絮叨叨,拉拉杂杂,很有点不知所云的惶恐。想起一风先生托付书稿时的为序之嘱,更有楮墨有限之愧。但在内心深处,实在觉得《故土印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怀念故土的书,至少它满足了我对村庄寂静无边的冥想。

 
 上一条: 值得恒久记忆的生命留存:中国史学会理事、著名清史学家、社科研究员罗澍伟为《凡尘黄胄》作序
 下一条: 中共三明市沙县区委书记吴健成为《古邑新韵:沙县客家文化概览》作序
 

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总社地址香港九龙弥顿道208-212四海大厦
总社电话:00852-21962638/65852676/39216081(传真)
内地咨询电话:13923719482(深圳)
业务QQ:2754109459 邮箱:27541094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