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欢迎您!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精采书评
精采书评
站内搜索
站内全文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采书评 >> 精采书评   
诗藏诸野,歌在民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郭守先为《流年无弦》作序
 时间:2024-05-27 来源:中国文化出版社  作者:管理员  点击:247

 

诗藏诸野,歌在民间

——序李小珍诗集《流年无弦

 

郭守先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新疆诗人周涛在《绿风》《星星》诗刊挑起“新诗十三问”讨论到新诗百年福建师大博导孙绍振在《诗评媒》探讨“当前新诗的命运问题”,再到南开大学博导罗振亚在《光明日报》高呼“非诗伪诗垃圾诗,别再折腾了”,它们先后彰显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代诗危机四伏。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博导们探究的结果是新诗远离社会生活、理性思考力衰竭,更加“私密化”“私我化”,笔者则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对诗歌抒情言志传统的离弃,笔者认为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散文是说理的艺术(文以载道),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艺术,自从里尔克提出“诗是经验”、艾略特喊出“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一些生吞活剥的中国诗人便趋之若鹜,于是现代主义的主智诗和感觉诗(笔者称为隐语写作)便风行诗坛,诗反抒情、失言志的后果是,读者的智慧无法及时跟进,只好“敬而远之”。当然,之所以如此,还与我们身处的社会人文环境有关,我们身处生活节奏提速、情感日益淡漠、失去历史感和使命感的平庸年代,70 后作家称为“小时代”,具体地说:“这个时代 / 写诗歌的人多 / 看诗歌的人少 / 宇宙的洪流中 / 诗歌更加孤独和寂寞 / 这个时代 / 是诗歌寻找读者的时代 / 诗歌每时每刻都在增加 / 诗歌的空灵愈加空灵 / 诗歌的痛苦更加痛苦 / 两首诗歌在路上交叉而过 / 一个眼神感动得彼此热泪盈眶”(李小珍诗化用),这个时代的诗歌就像催肥、速出栏的猪肉一样,让食客们早已失去了朵颐的欲望。

“只写古诗词、不写新诗的毛泽东为什么说新诗给一百块大洋也不看?新诗发展的大方向是不是错了?如果不错,为什么这条路越走越窄?如果错了,那么会不会是一个延续近百年的大误会?是诗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末日呢?还是一群误入歧途的诗人的末日?现在社会上流传的那些民谣是不是诗?为什么它们不胫而走?诗人是否应该从中学习一些什么?”周涛当年连珠炮般的反诘,还在耳际回荡,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古人云:“礼失而求诸野,智亡而在民间”,其实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不是,周朝就不会流行采诗观风制度;如果不是,上世纪90 年代末,杨克等人就不会呼吁诗歌的民间边缘性立场;如果不是,新世纪以来李少君就不会大力倡导立足本土性、传统性和民间性的“草根性诗学”;如果不是,以匡正现代意象诗晦涩(鬼话)为旗帜的“口语诗”(人话)就不会大行其道。

笔者之所以在这里借李小珍诗集的序文提出“诗藏诸野,歌在民间”的命题,是因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来自民间的“风”就占到了160 篇之多,远远大于“雅”和“颂”;不仅如此,郭沫若曾评论说“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是因为来自庙堂的御制诗(譬如诗歌创作冠军乾隆的诗)并不为民众所喜闻乐见,而来自民间或关注民生的诗(譬如杜甫、白居易的诗),由于“一枝一叶总关情”而一再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当然还源于笔者对当代诗歌的阅读和感悟,当代很多被圈内人士翘大拇指的诗歌,就连我们这些所谓的诗人评论家都不知所云,总觉得像土匪的黑话、奴婢的腹诽,更不要说普通读者,所以新诗的自救势在必行。

最近偶读草根诗人李小珍写在日记本中的诗歌,使笔者继海东草根诗人牧雪之后,又一次确认了“诗藏诸野、歌在民间”的认知,因为主智的学院派诗人依赖的是知识,感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诗人炫玩的是技巧,而民间的草根诗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凭借的是生活的积淀和生命的体温,他们的写作大都是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写作。李小珍名不见经传,她的写作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成为一名诗人,她喜欢读书、热爱书法、钟情舞蹈,她的写作完全是一种生命的自我救赎,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柔情蜜意的女人,遭受生活和病痛折磨之后,给闺蜜和文友的一次倾诉和畅谈,用她的话说:“我在里面偷偷哭泣,就可以在现实里开心地笑;我在里面尽情愤怒,就可以温婉地面对现实;我在里面绝望喊叫,就有勇气在现实里重新整装出发”。尽管这种倾诉和叫喊由于李小珍的“懒散”有失精致和细腻,但其诗由于浸透了人生的血泪和生命的芳华,或者说因为赓续了诗歌的抒情言志传统,使笔者的眼睛曾为之一亮,并坚定地认为恢复诗歌抒情言志传统是实现新诗自救的必经之路。

“愤怒出诗人”(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语),“发愤以抒情”(屈原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李小珍的诗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其中不少诗歌大量运用排比、反诘、夸张等修辞手法,基本实现了情感释放、意志构建、审美创造的统一。譬如“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春天无法抵达 /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童年在艰难中长大 /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种子不会开花 /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土地不长庄稼”;又如“石缝里的呐喊啊 / 响彻了时空 / 我们的耳膜 / 被苦难撑破 / 每一滴雨露 / 都反射出曲曲折折的路程”;再如“千年万年的跋涉哦 / 把空气走成了麻绳 / 那匆匆的试探 / 被各种水流岩石草原大漠阻拦 // 谁都认识谁都不认识 / 洞晓一切又茫然无知 / 吵闹喧嚣却安静寂灭 / 谁都造访没有停驻 / 被万物需要被万物丢弃”。她的诗激情澎湃、辗转复沓,保留了“吧”“哦”“啊”“呀”等前现代抒情诗的语气助词,其中一些诗还沿用了押韵句式。与此同时,她的诗又吸收和借鉴了意象诗的象征、通感、隐语等修辞手法,譬如“谁让秋天走进夏天的心里 / 在夏天的心里种下相思的种子 / 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 在身后长成参天大树”;又如“一匹狼在黑暗中奔袭 / 长满菊花的草原 / 处处是陷阱 / 睁着神秘的眼睛 / 注视漫山的呓语”,故她的诗属于意象抒情诗,比前现代的抒情诗含蓄,比现代派的意象诗晓畅。诗集中也有后现代口语诗的演练,譬如《春天(组诗)》,其中《浇水》颇值得玩味:“路边的绿化带里 / 被洒水车浇了水 / 水太多了 / 漫了出来 / 流了一地 / 好像美梦成真后 / 嘴角掩饰不住的轻微笑意”。一个“好像”,将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提升到了人生和人性的高度。

从风格上说,她的诗歌见学百样、尚未定型,从写作内容上说,她的诗歌涉猎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乡情、亲情、爱情,还有人文、哲思、叙事等,相比较而言,她的爱情诗更胜一筹:

“其实我和你一样寂寞和安静 / 在天各一方彼此惦念 / 在悠然的黄昏遥望远方 / 将所有的思念放在眼前 / 被动地 / 接收青萍之末的消息 // 四季的齿轮紧紧咬过我的心 / 我被世人抛弃 / 我一个人的忧伤 / 通过阳光散射出去 / 成为你的忧伤 // 季节的舞台上 / 我跳起你懂的舞蹈 / 非凡的华丽打开 / 天籁划过天际 / 落在沉醉的万物心里 / 我娉婷而过 / 甩出的长袖幻化出七彩四季 / 期望触碰到你的世界”《舞》

“一声长笛两行清泪 / 深冬黛青点缀雪星 / 清酒一杯风光正美 / 秋风衣袂 / 芦苇瑟瑟送君远行 / 言里来语里去 /一个知音哪寻觅 / 万般无奈人生憔悴 / 看你的背影渐渐远去 / 何处响起谁的叹息 // 人生百味 / 古来未有回音 / 万物随春水 / 愿天涯海角处处有情 / 愿人生温暖有宁静 / 愿脚下有路风光正美 / 愿松鹤明月都懂你”《送君远行》

爱情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全部,她渴望牢记门的密码、回到有孩子的家,她一直在思念和等待远方的他。李小珍的生命旅途中一定发生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一定拥有过一次生离死别的伤痛,这爱恋如潸然滚落的泪珠打湿了日记的页面;这伤痛如万箭穿心,在胸口的肌理上留下了不为人知的伤痕。她是一个饱经霜雪的女人、她是一个有过传奇经历的女人,这霜雪染白了她的青丝、这经历圆润了她的棱角,因此她参透了江湖、也看破了红尘。她在诗中揭穿追逐的真相、撕碎盘旋的谎言、安慰叹息的才俊、仰望穿透黑夜的星辰。她的诗歌里有收获幸福的激动,有渴望回归的哀怨。读她的诗,会感觉到宋词的情韵,会让人想起南宋“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会让人想起本土“一生诗兴秋霄月”的土族女诗人李宜晴。尽管处于“自发写作”的李小珍,目前与她们还无法相提并论,但其吉光片羽的才情已经显现,譬如“万千尘埃一一述说 / 言语眼神的河流穿墙而过 / 前进便前进断头便断头 / 因为知道所以无视”“远方的鞭梢 / 挟带的狂风 / 因为虔诚 / 这样的触碰铿然作响 / 敲开封闭和冷寂的心门 / 震颤绝望的眼神 / 巨大的力量 / 敲开回家的门”“智慧在膨胀 / 愚昧在发芽 / 夜的天花板越来越高 / 夜不用开口 / 闪电是它的代言/宏大的空旷只有空虚 / 孕育出的荒诞 / 也被荒诞终结”“这是一张弓 / 柔软温暖充满张力 / 向阳光升起的地方 / 将最具有活力的生命发射 // 这是一个女人 / 脸上留下的岁月纹路 / 她的脸靠近大地 / 企图看清每一粒土的形状”“在语流里 / 无法摆脱的惯性 / 一直在写 / 加速表达自己的思想 / 可是黑暗总想扑灭灵魂的光华 / 到达你处的 / 是若干光年之后星星的影子 / 流逝的速度总比不上误解和忘记的脚步”“生活这张巨大的嘴 / 吞噬了一切渴望生活的人 / 我们以为在创造生活 / 实际上被生活所塑造”。她的诗思接千载、纵横八荒,有巨观也有微观;她的诗不仅充满哲思,还有丰富、离奇的想象;她的诗鞭挞丑陋,也歌颂坚毅;她的诗悲天悯人,也长歌当哭;她的诗揭示真相,也蔑视谣言;她的诗赞美那些冲破世俗的沙砾,也礼赞那些为生活献祭的强者,她的诗歌创作一旦步入“自觉”,其前景一定不可限量。

人生就是一部书写在流年册页上的诗书,每一首诗都是诗人的儿女,如果语言是其肌理、血液是其情感,那么筋骨就是其心志。虽然这部诗书或厚或薄,或荡气回肠或缠绵悱恻……它会因为出生境遇、身体素质、知识修养、理想追求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器大者声宏、志高者意远”,有心的人都会认真书写、倾情哺育,因为他们是诗人无可替代的精神传人,也只有他们才有可能复活并延长诗人的精神生命。故笔者一再诱导李小珍不要辜负天赋才华,不要让这些私生在日记后花园中的“儿女”自生自灭、与皮囊同朽,这些凝聚诗人精血的“儿女”,可能会因为诗人的倾情栽培和呕心裁剪而长成树王,将诗人的精魂传递到永远。所以笔者很有必要在这里作一次周朝的“采人”,把李小珍的诗歌推荐给列位看官,也希望李小珍以此为起点,继“送君远行”之后,敢于驱逐门前列阵的铁骑,铿锵迈出人生和诗歌的远足,是为序。

 

(作者简介:郭守先,字苏墨,号西海剑客。宗崇人本主义,倡导锐语写作,组建高大陆七棵树部落、创办《高大陆》文化经济季刊。著有诗集《天堂之外》、文集《税旅人文》、评论集《士人脉象》、随笔集《鲁院日记》、文论专著《剑胆诗魂》等。作品曾获中国税务学会“全国税收诗词展评”二等奖、《中国税务报》征文二等奖、第四届青海青年文学奖、第三届全国专家博客笔会优秀奖、第二届青海文艺评论奖等。历任《青海税报》编辑部主任、青海省作家协会委员、海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等。现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青海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税务学习》月刊副主编。)

 
 上一条: 吉首大学退休教授龙生庭为《涓涓墨砚水》作序
 下一条: “墟”之魅惑:《神墟:人类文化象征物抉甲》序言
 

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总社地址香港九龙弥顿道208-212四海大厦
总社电话:00852-21962638/65852676/39216081(传真)
内地咨询电话:13923719482(深圳)
业务QQ:2754109459 邮箱:27541094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