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欢迎您!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精采书评
精采书评
站内搜索
站内全文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采书评 >> 精采书评   
勇敢,生命赋予你的底色:写在《也无风雨也无晴》出版之际
 时间:2025-01-16 来源:中国文化出版社  作者:管理员  点击:84

 

勇敢,生命赋予你的底色

陈木兰

 

这本书完全是一个迟到的惊喜,也是弘姐送给她自己77 岁生日的一份最好的礼物。

之所以说是迟到的惊喜,因为早在十多年前聊起砖厂往事时,弘姐每每都会提到当年厂里的工友,有食堂里打菜手不抖的王珍美王姐、背肌如大寨样板田状的李班长、大辫子黑牡丹的张桂芳、风度翩翩的国师傅等等,当然还有祖上三代要过饭的蔡花二,话语间能感觉到弘姐对她曾像牛马一样拉过砖坯的砖厂那种又恨又爱的感情。于是,出于一个编辑的“职业病”,就鼓励弘姐把这些内容写下来,但当即就遭到她的拒绝,弘姐认为这些都只是一点生活碎片。后来反复游说拉锯了多次,还是没能让弘姐改变心意。直到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上映,却一下就点燃了弘姐的写作激情。

2014 5 月,弘姐去京城探望女儿,赶上电影《归来》首映式。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电影,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在大时代际遇下的情感变迁故事。在对剧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弘姐被这部电影彻底击中了心脏,对她来说,这哪里是电影?完全就是她父母婚姻及一生的复刻!

弘姐的父母皆出身重庆世家,双双就读于辅成法学院,1947 年共同受理想的感召,考入东北中学教师招聘团,因为弘姐的降生,弘母只能暂留重庆老家,弘父只身北上。从此命运的齿轮将其父母带到不同的境遇,弘父后来因莫须有的历史反革命、右派的双重罪名被送至塞外“劳动教养”。被迫离婚后,弘母带着四个孩子从秦皇岛辗转来到贵阳投靠三姨家,从此弘姐姐弟改随母姓。

多年后,父亲结束劳教后发现家里人去楼空,辗转找到贵阳,在家门口问路恰好问到弘姐的三弟,亲生父子俩彼此从未见过面,生生上演了一回“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戏码。弘父后来落实政策平反,补发了十年的工资,还分了教师住房,请求与弘母复婚,但弘母早就被运动怕了,决绝地拒绝复婚。直到弘父在北方去世骨灰运回贵阳安葬,下葬时弘母才跟弘姐交代,百年以后她要跟弘父葬在一起。真是人生如戏,这样的经历完全不逊色于电影《归来》的剧情!

看完电影回到家,弘姐女儿问她看哭了没?“哭?我们这代人,血都流过了,还会流泪吗?”坚强的弘姐没有流泪,悲愤之下,她一挥而就写下了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归来·无泪》,后来她以“退休老太”的笔名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上,点击率爆棚,网络上也是轰动一时。

转年就是2015 年,是抗战胜利70 周年纪念年,从年头开始,有关抗战题材的各类作品频频见诸报端,因为弘姐夫一辈子研究民族历史的缘故,弘姐对历史题材也很关注,她想起曾看到过《贵州日报》刊登的一篇《天龙行》的文章,记载了贵州省博物馆去平坝县天龙镇征集两块抗战文物巨型墓志铭石碑的经过。墓志铭的主人是贵州籍的抗战英烈陈蕴瑜将军,近百年前就拥有独栋图书室的天龙小学就是这位为国捐躯的陈将军所捐建,弘姐曾陪同京城领导去游览过,天龙小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得当年读报时,弘姐心里曾浮起过一个念头:“墓志铭与墓是一体不可分割的文物群,将墓志铭石碑捐给博物馆,那留在原地的烈士墓命运又如何呢?”于是,她带着疑问,循迹找到了陈蕴瑜将军在平坝天龙镇的墓地,只见烈士墓园铁门深锁,无人应门,无法进入烈士墓地,只得绕到旁边的围墙边踮脚眺望烈士墓。

弘姐现场看到的烈士墓地却是满目疮痍,农具、粪桶和垃圾散落墓前,鸡群、黑狗追逐其间,目光穿过障碍物的缝隙,看见一座圆形石坟,墓碑上书:“陆军少将陈公讳怀珍之墓,民国三十年十一月”的字样,墓碑两边还有一副石刻的挽联,上联:“百战著鹰扬苇楼垒外羞裹革,”下联:“千年来鹤驾华表巅头话埋衣,”弘姐当场呆呆地望着烈士墓碑,只能无奈地抚摸着隔断墓地的冰冷石头墙。

从天龙镇返家后,她反复翻看《贵州通史》中记录陈蕴瑜将军抗日阵亡的那段文字,心里百感交集,当即写下一篇文章《将军无家》:“……将军十三岁离家,十六岁投笔从戎,二十一岁追随中山先生,三十八岁为国捐躯。被砀山的泥土覆盖,竟一去了断了家乡和家人,为自己身外心内的世界付出了一切。我不愿相信家乡就这样把他丢失了?!”

2015 7 月下旬,各大媒体上纪念抗战的宣传氛围渐入高潮,弘姐的《将军无家》一文发出了叩击灵魂之问,文章首先获《人民政协报》刊发,接着新浪网、多彩贵州网、贵州政协报等多家门户网站及纸媒也纷纷转载,读者好评如潮。

为动员弘姐写回忆录,有机会就在她耳边叨叨:“人生不过百年,只有文字是不朽的。”某次还在弘姐家茶几上,专门帮助她草拟了将近二十篇的标题,还结合她已发表并引起极大反响的《归来·无泪》《将军无家》,专门提出了一个“无”字系列,建议写反应砖厂女工生涯的《翻车无数》《有气无力》《别说青春无悔》,写养育女儿过程中的趣事《童言无忌》等等……但看起来还算有点有趣的策划书,还是无法恢复弘姐的写作激情,她将好不容易提起的笔又重重地搁下了。

直到弘姐76 岁这一年,偶然的机会,她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标题《黄昏前起飞》,简单的几个字,却“一下触动了我心中太多的遗憾和太多的缺憾,这份遗憾和缺憾里,饱含了我少年的思绪,青春的记忆,也饱含了曾经遇到的人和事。”于是,弘姐决定要把这些过往都诉诸笔端,雷厉风行的她为此马上买了一台电脑,启动这次“黄昏前的起飞”。起起落落,经过前后不到一年的写作,弘姐的回忆录基本完成了。

前段时间的某一天,弘姐突然打电话过来,像老师一样给我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给她的回忆录写序。弘姐的要求让我完全措手不及,我本能地反问弘姐:为什么选我?而不请社会名流?弘姐说:这么多年你了解我,我还需要虚名吗?经过思考感觉自己是应该为信任我的忘年交——弘姐写点文字,于是,就斗胆跟弘姐应承下来了。

仔细回想起来,认识弘姐是在多年前一次工作培训后拍集体合影时,我们就站在合影时的阶梯台阶上,聊起她拿在手上的书《文化苦旅》,没想到话题一开,原地站着整整聊了一个多小时。从此以后,我就多了一位忘年交。

在世人眼里,弘姐是一个优雅的女人,琴棋书画诗酒花样样喜爱的女子;在宝贝女儿眼里,她更像一位严厉的老师;弘姐夫君陈教授则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评语:“她是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人!”

而在我看来,弘姐平时比女人更精致,有时比男人更勇敢。关于前一句“平时比女人更精致”,无须我多言,大家从回忆录的文图中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关于后一句“有时比男人更勇敢”,是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的。

如果说弘姐身上艺术和浪漫的基因源于其父,那她勇敢的品行更多来自成长的磨砺。

由于弘父莫名冤枉被送塞外劳教,排行老大的弘姐迅速成为母亲和三个弟弟的保护伞,当抄过家的造反派上门来逼迫生病卧床不起的弘母去下煤炭时,她站出来与像吆喝牲口一样的造反派对话,当她不得不带着未成年的弟弟边哭边卸完了4 吨一车的煤炭之后,她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拉着弟弟跑去市西路找0276 部队驻厂军代表家评理,她在威严的军代表面前勇敢的一通表达,不仅促进改善了弘母的政治待遇,也让她感受到了军人身上人性的光辉。

类似活学活用经典著作的事,弘姐小小的年纪真是没少干,有一次在砖厂集体列队被全家三代人要饭的蔡花二训话,她下意识嘟囔了一句“流氓无产者”,不巧被蔡花二发现,全靠她机智辩解说,是毛主席说的“乞丐就是流氓无产者嘛。”方才逃过一劫。

因为像牛马一样拉砖坯的艰辛劳动,弘姐不得不巧妙地用请病假来逃避,以获得窝在寝室读书的机会。为此,她不惜代价闷一口香烟下肚后去次南门肺科医院做检查,医生检查后发现肺部阴影,砖厂上下都在传说弘姐有肺病,她强大的内心居然毫不在乎。

为了替父申冤,弘姐还做了最早那批“访民”。1978 年底“三中全会”后,获知对错划的右派分子要进行平反的消息,立即就向中共中央落实政策办公室写了封信,信中的第一句就是:“我父亲不是革命的功臣,但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员,被无端的划为右派,……”。但信被退回单位,被单位领导私下警示后,弘姐仍不死心,又找机会乘暑假跑北京、秦皇岛、石家庄、张家口找相关部门为父平反,终于沉冤昭雪。

在那个逆来顺受的年代,以上这些桩桩件件,哪一件都需要莫大的勇气与智慧,弘姐的勇敢与担当,不仅为母亲和弟弟们遮风挡雨,还为父亲挽回了最后的尊严。

没想到,过了三十多年后,退休后的弘姐又一次为了抗战英烈在家乡的遭遇拍案而起,她在雄文《将军无家》中写道:“几十年来抗战历史折戟沉沙,烈士墓、烈士祠这些冰冷的石头正是守卫精神家园的卫士,将我们从满城的楼盘广告、股市的红绿曲线中救赎,是我们站到历史长河边上审视自身的一味清醒剂。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值得珍视的?到底历史中最后会被留下的是什么?”

弘姐的勇敢没有停留在口头与笔尖,为了赶在陈蕴瑜将军5 23 日殉国日再赴烈士墓前扫墓,当时她在三根肋骨骨折不到一个月的情况下,吃了治疗跌打损伤的苗药,穿上骨折病人的“铠甲”,不顾众人的劝阻,经过几十公里的车程,终于赶到陈蕴瑜将军烈士墓前祭拜。当天,侵占烈士墓地的那家人再次当众谩骂驱逐烈士后裔,弘姐挺身而出,从烈士墓碑前走向汹汹而来的侵占者,质问侵占者为什么要骂人?侵占者摄于弘姐的大气凛然,马上气焰低落稍有收敛。

当天,直到安全撤离陈将军烈士墓地,众人紧绷的心才放下来。事后问弘姐,怕不怕侵占者恶意伤害到她,毕竟当时骨折伤情未愈,她说当时也没有想那么多,就想到在抗战英烈的墓碑前,岂能容恶行嚣张!

弘姐不仅关注抗战英烈身后荣辱,同时她也尽力抚慰陈蕴瑜将军的后裔。2019 年陈将军儿媳九旬仙逝,弘姐撰文不吝啬用“体面的灵魂”“傲骨于世”等词语赞美同样勇敢的这位老人,她还书写挽联亲赴安顺灵堂悼念,“这位碉楼绣花的大家闺秀几十年来已化身为一段悲壮家国历史的守护者,自带正气的顽强让人敬佩不已。”

就这样,真性情、敢担当又有趣的弘姐,一路也走到了她77 岁的“花龄”,年轻时因为纯真而勇敢,退休后因为智慧而勇毅,在这浊世之中,又能有几个?人生能拥有弘姐这样的忘年之交,何其有幸!能为弘姐的回忆录作序,真是与有荣焉!

 

 
 上一条: 高级政工师、现任黄淮网副总编辑费坚真为《穿越徐州抒乡愁》作附录
 下一条: 没有了
 

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总社地址香港九龙弥顿道208-212四海大厦
总社电话:00852-21962638/65852676/39216081(传真)
内地咨询电话:13923719482(深圳)
业务QQ:2754109459 邮箱:27541094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