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朴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
崔向山
郝文波先生自传体小说《岁月如歌》再版了。其所以再版,是这本书以鲜明的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得到了读者的喜爱,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的重视。
《岁月如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特色。黄河出宁夏平原,沿着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中间谷地,缓缓的向北流去,成为连接黄河前套和黄河后套两个灌区的纽带。这里大漠雄浑,长风凛冽,天旱少雨,人迹罕至,在这严酷的生存条件下,历史上这里历经了许多战争和变迁,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共存。在这荒寂的沙漠戈壁上,上演了人们为生存而顽强的奋争历史。在黄渠桥的清真大寺里,在拉僧庙的诵经法轮的转动中,在老磴口的渡口边,在驮盐古道上的驼铃和装盐船工的号子声里,依稀听到历史的回声。
《岁月如歌》有着鲜明的穆斯林民族特色。郝文波先生出生成长在黄河岸边的一个穆斯林家庭。祖上为了躲避清末陕甘战乱而迁居到这神秘荒寂的黄河岸边。书中以这个家族的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丶艰难生存为大背景,以几代人艰难的朝觐道路为主线索,揭示了穆斯林文化的凝聚力;展现了穆斯林兄弟团结、坚毅、勇敢、淳朴的优秀品质。通过一个穆斯林家庭的历史变迁,展示了这个偏僻荒凉地区穆斯林文化的原始古朴特色,成为了解透视这个荒寂地区的穆斯林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特殊窗口。
郝文波先生早年下过乡,在煤矿下过井,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后多年在政府部门从事民族宗教统战工作。历史现实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具有着很深的文学素养和深刻的洞察力。他是一个穆斯林,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在他的身上,爱国和爱教是统一的。改革开放后,他的几位家人在农业科学、体育竞技、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他以一家人的变化,说明了回族人民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提高、穆斯林宗教信仰得到尊重。郝文波先生深情地记述了他的祖父辈几代人顽强地奔赴麦加朝觐的艰难道路。2000年郝文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朝觐团团长帅团赴麦加朝觐,他详细记录了那次朝觐的经历和虔诚穆斯林心灵旅程。时代在前进,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宗教活动场所的交通设施建筑风格也与时进俱进。现代科技彰显出巨大的魅力。
本书中的《足迹》,记述了一个蒙古族百岁老人的传奇经历,歌颂了他以良心为尺度,信守承诺的感人故事;同时真实地再现了上个世纪初鄂尔多斯地区底层蒙古人的生活状况,反映了鄂尔多斯地区的民风、民俗、宗教、文化、地域和社会阶级架构情况,成为了解这一地区社会变革发展的鲜活史料。《漂泊》则通过一个“老乌海”的自述,全方位的展现了解放前后乌海地区老矿工生活状况,……,这些写实性文章,使历史和现实相互交映,共同构成了这块神秘土地的多彩画卷,开启人们了解这块神秘土地历史的门槛。
岁月如歌,负者歌于途。负重前行的郝文波以平静坦然的心态、深情的笔触、白描纪实的手法,书写了大漠西风黄河谷地这个独特的天地。古渡口、大跃进热潮、下乡知青、井下挖煤、朝觐......这些经历像一个个跳动自然音符,吟唱着那个渐渐远去的如歌岁月。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阐记述了新中国走过的曲折的道路,也形象地展现了我们这代与新中国同龄人与祖国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说它是一部形象的当代史。这种平静和坦然是岁月的赐予,是作者的定力的体现。
最原始质朴的,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黄河在两大沙漠中静静的北流。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这个特殊地域的故事很少出现在文人的作品中,是一片未开垦的文学处女地。郝文波的特殊家世、他的虔诚的穆斯林信仰、他的坎坷人生经历、他的深厚的文学素养,使他成为开垦这一片神秘古老的文学处女地的"先行者"。
这也许是一种偶然,相信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乌海这个神秘地区将会有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出现。
(作者简介:崔向山,高级政工师,少年失学下乡,招工回城下井挖煤,长期从事煤矿基层宣传理论工作,有多篇新闻报道、报告文学、论文发表。参加《神华志》《乌海能源党建史》等编纂。退休后曾于济南大学代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