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岁末,吴进华战友把一本即将出版的书稿《寸草春晖》发送我,希望我给写个序言。按照年龄和资历说,我没有这个资格,但我还是答应下来。因为我俩曾经是在部队一个科工作过的亲密战友,那时我称他吴干事,他叫我小樊,离开部队后也保持密切联系,相互知之较深。从知人论文这个角度说,我应该是一个合适人选,而且也确有许多感想要说。年终是总结年度收获的时候,进华战友这也是总结自己为文的收获吧?果然,这是他写作收获的结集。不过,这不是一年的,而是他退休后一些文章的选辑,而这些文字,也有他部分工作成果的总结。统共 60 多篇,分为五辑,有些文章我以前通过各种渠道读过,今天读起来仍很亲切。进华战友是写文章的高手,在部队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从基层写到团里,又从团里写到师里,还曾经几度写到北京去。在师政治部宣传科,他是几个写材料高手之一,我们几个新兵,是配合他们工作的。他从贵州省贵定师范毕业,又当过母校附小教师,基础好,文笔好,加上到部队经过基层的实践锻炼,写作才能得到进一步升华。他会写调研报告、机关公文、领导讲话、理论文章、新闻报道、文学评论等,熟练掌握各种文体。在兼任师宣传队指导员时,还创作过文艺节目。他写的东西深刻实在,不浮华不油滑。因为他从连队最基层上来,当过班长,副排长,在机关浸润多年后又回到营里担任过政治教导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厚实的理论功底。还因为他关注时政,酷爱学习,写的文章、材料,总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并通过灵动的文采,让人受到感染。转业到贵州省黔南州工作后,经过更多磨炼和人生感悟,“庾信文章老更成”。他的写作才能随工作业绩水涨船高,成果也更多更煌然。尤其是退出领导岗位到州苗学会担任会长期间,主编和单独著述了多部著作,散见各处的文章也不少。我就在基建工程兵战友之家平台,读过他多篇作品,让人深受感染,催人泪下也催人奋进。他甚至“重操旧业”,创作了《芦笔响,脚板痒》《苗家四月八》《为党旗增辉》等歌曲,为繁荣民族文化奉献光和热。我们在一起工作时,他是干部,我是战士,他长我七八岁,我的成长进步也得益于他的影响。虽然我也长期从事文字工作.但实不敢对进华战友的文章品头论足。我认真地阅读了这部 25 万字的文稿,生出许多感慨。我想把阅读后的感想说一说,就算是阅读后的几点收获吧。
古人云,文若其人。鲁迅说过,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从水管里流出来的都是水。老百姓说,什么藤结什么瓜。还有说,文品即人品那么,读了进华战友的这些文章,接受了这么多文字信息,他到底是一根什么样的藤,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我反复品味,想和大家交流的。不揣冒昧,我说说我的认识。一、进华战友是一个志存高远而又不忘初心的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想,有什么样的目标,决定他能够走多远。当然,有了远大理想和目标,因为各种条件限制,也不一定能达到。但是,没有高远的目标,确实走不了太远。进华战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够为理想目标而矢志不渝地接续奋斗,挫而愈坚.不坠青云之志。他从一个偏远山区的苗家后生,辛苦求学,投笔从戎,一步步成长进步,在部队从连队战士当到师宣传科副科长、团政治处副主任,倘若不是部队撤编,他定然会有更大发展。转业地方工作后,虽然前进路上也布满荆棘,他一路打拼,直至在黔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上到龄退休,仍然还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不懈奋斗。这些,若不是他志存高远,是难以企及的。入伍前,他已是中师毕业,当了一名小学教员。若是一般人,也就安居乐业了,但进华兄不满足这些,他要出来当兵,而且三番五次报名应征。这固然是想改变个人的处境和命运,更因为他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和向往,对前景和远方有更多的梦想。就像海是龙世界,云是鹤家乡一样,他要走出深山,走出苗岭,告别可爱的学生,到更广阔的的天地去闯荡世界。部队是他实现理想志愿最好的舞台,为了参军,他咬破手指写下了血书那是个充满激情的年代,这些兵们聚到一起,固然有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但他们共同的愿望就是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党和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因为进华战友有大志向,他携笔从戎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创业,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淬炼自己.增长才干,更好的为人民服务。1975 年秋,他被借调到北京基建工程兵煤炭指挥部参加全国燃化系统“双先”表彰大会的筹备工作,被上级领导机关相中,会议结束后要把他留在首都大机关工作。这对一般指战员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喜事,他却没有服从,竟然冒着被处分的危险,借机溜回了部队驻地辽宁调兵山。后来,还是我去北京出差,帮他背回行李衣物的。回到部队两年被提拔为师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后,又因性情直爽在工作中得罪了个别领导。组织上让他到一个先进单位去当教导员“扛红旗”接受锻炼,他对下部队带兵毫无怨言,却不同意到先进单位“扛红旗”,自愿要求到后进单位去把“黑旗”变红旗。结果,不到一年就把一个比较松垮的施工营带得嗷嗷叫,全营荣获师部集体通令嘉奖,进华同志个人也被评为师党委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见封面照片),年底被调整到另一个团政治处担任实际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如果没有扎根基层和为部队做更大贡献的志向,何来如此干劲?正是因为志向远大,有明确的前进目标,他才有不竭的动力,求知若渴,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还坚持自修大学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他又因工作踏实、学习勤奋,被组织推荐考人北京大学深造。没有远大志向和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也是不可想象的。他退休后依然以满腔热情去为苗族乡村的扶贫开发和文化建设办实事做好事,也生动体现了这一点。二、进华战友是一个脚踏实地注重实践的人。踏实肯干、不尚空谈,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这是他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实现自身理想目标的路径。他是小学教员出身,口才很好,但从不夸夸其谈。我和他从贵州到辽宁相处的几年里,看到他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踏实肯干。他如此,他做领导时,也要求别人如此。因为他参军后从承担矿井大巷掘进任务的连队干起,知道事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讨厌浮夸和表面文章那一套。由于深入基层较多,他写的材料扎实,受到首长赏识和干部战士欢迎。他办事脚踏实地,深受战友们信任。自然,也因为讲真话他受到过挫折,产生过苦恼,却依然本色不改,保持自已踏实求真的特点。我读文集中的文章,知道他这个特点到地方后依然如此。比如,他到三都水族自治县考察扶贫工作,深入到坝街乡羊村西引、里地两个苗族村民组,包括对“四李”“四潘”八户进行具体考察,看到一些房顶蒙着塑料布和茅草,用木权支撑才没有倒下。根据亲眼所见,他写出扶贫建议,受到省、州、县重视,投入资金帮扶,使当地的极贫状况得到改观。一年后,他又到这个村的两个村民组进行“回头看”充分肯定了通过一年扶贫发生的重大变化,也指出新建公路损毁严重、屋基塌陷等问题,呼吁有关方面继续给予解决。你看看,他的作风多么扎实!当选州苗学会会长之后,他在对学会工作思路调整提出的几条意见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学术导向,关注现实研究,为苗家的发展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为了摸清苗族地区扶贫工作进展的真实情况,他身体力行深入实地调研,走遍了全州百户以上苗族聚居村寨,从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资源保护、乡村旅游开发、教育质量提高、文化传承保护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写出了大量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提出许多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十年时间,推出一批又一批研究成果,为地方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提供决策参考。在苗学研究为现实服务方面,走出了新的路子,走到了省内各市州的前面。由此我想到,理想是美丽的,目标是宏伟的,但理想和目标,只有通过实干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是干出来的。这是进华战友的成功给我们的又一启示。三进华战友是一个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人。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在进华战友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的报恩首先是报党和国家的关怀之恩,报人民群众的抚育之恩,报人民军队的培养之恩。这是大恩,是放在最为重要位置的。在党的关怀下,苗族人民摆脱过去受奴役的地位,翻身做了主人,他自己也受到良好教育,改变了命运。从亲身体会中感受到党的伟大和温暖,也加入其中成为一员,“光荣在党五十年”,为实现党的远大目标努力奋斗。这种奋斗是实实在在的,是一以贯之、始终如一、自觉自愿的,表现在方方面面。这从他把这个文集定名为《寸草春晖》和所写的文章《千年苦难成历史,70 沧桑话党恩》和所创作的歌曲《您对苗家最好》等作品中,已情不自禁地表露出来。他退伍不褪色,退休不改初心,依然为自治州特别是苗族地区的繁荣昌盛倾注心血。为何如此?这是出于报恩之心,这块大地养育了他,正如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部队的爱也是如此。他人伍后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成为军政训练和施工生产的优秀指挥员。他在连队的班排长、团政治处宣传干事、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和副科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等岗位上,每一个岗位都做出不菲的成绩,以此来回报培养自已成长的人民军队。这从阅读本书第三辑《军旅人生》的20 多篇满含深情的忆文中,每个当过兵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基建工程兵战友之家》刊发这些文章时,每一篇文章都曾受到众多认识与不认识战友们的真诚点赞。进华战友当然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感情在其怀念母亲的文章中体现尤为生动。是的,他的成长进步是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的结果,但与父母的教育,尤其是母亲的教育分不开。因为母亲在家是拿事的,言传身教给他很大的影响。母亲的“竹笋炒肉”、对他学习文化的鼓励和奖赏,对他形成善良、正直、好学上进的品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军的人,不能回报父母于万一,连他们辞世也都大多不在身旁,情何以堪!然而忠孝不能两全,只能把父母深恩默默记在心底,体现在部队建设的实际行动中。进华战友重情重义体现在多个方面,我在战友这个层面感受尤深。他不忘老首长对自己的关心培育,牢记身边战友的深情厚谊,多次撰文怀念孙芯芬、宋涛、刘本正、刘忠耀等首长和凌晓起、姜元贞、贺定魁等老班长和好兄弟,记述他们对自己的关心、教海和帮助。他自已也十分关心老战友,帮助一些同志包括农村战友解决困难。对战友们能帮则帮,几乎是有求必应。我自己就是受益者。我创作的长篇小说“不灭的军魂”三部曲《乌蒙战歌》《兵山劲歌》《鹏城飞歌》和《黄金团》等,他都写了评论,分别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和《基建工程兵战友之家》等媒体发表,给予中肯评价,扩大了作品的影响。要知道,他一段时间闹眼疾,是带着病看书写作的。这着实让我感动,体现了战友之间难以替代的情义。他对战友的好,还有许多,我不多举例。许多他身边的战友、朋友都有这样的感受。
从以上几个方面,谈了我由书及人,对进华战友的几点认识,这是我读出来的,也是和他相处看到的,这也是战友们的共识。曾与进华战友在部队同一个股同一个科工作过的战友、原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秘书长朱仁学同志说,进华兄性情耿直但对人诚恳;有远大抱负而又脚踏实地;有思想有见地从不随波逐流;才华横溢而不孤芳自傲;工作认真而要求严格·...··是难得的好战友和好兄长!这个评语代表了战友们的心声。我在这里只是说了几个方面,没有面面俱到,这就像给-个人画像。抓住几个主要特征,轮廓就出来了。我也不知道画得像不像这就有赖朋友们和读者来评判了
生机勃勃的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窗外艳阳高照,春节的脚步声清晰可闻,春天也以挡不住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翻看进华战友的文稿浮想连翩。这部文稿是总结,也是个开篇,祝进华战友不断续写新篇章,在人生的秋天谱写春天的乐章绽放更多的精采。同时保重身体,顾养天年,享受生活的乐趣
是为序
2023年1月5日写于北京首都宾馆写字楼
(序言作者系吴进华战友,出版家、诗人、作家,原国务院参事,现任国务院参事室《国是咨询》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