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欢迎您!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精采书评
精采书评
站内搜索
站内全文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采书评 >> 精采书评   
读《大山的回声》有感
 时间:2020-05-25 来源:中国文化出版社  作者:邹晓燕  点击:1425

  改革浪潮冲击大山,作者拾起深沉的回声,在寂寞中酝酿数年,成了冬眠斋小说集——《大山的回声》。随州人用随州方言俚语写的小说,随州人读它感觉很亲切。不知是细节真实,还是语境生动,读的过程中才发现,书中的故事情境始终在逗引读者的意识跳出书外,到自己熟悉的空间去胡思乱想,想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同阅历的人读这本书想法一定不同。下面仅是我读这本书的体会。

  《壶》好象是个寓言。品质决定结果。——老窑匠死了,小窑匠弟兄三个,家产一分为三。继承祖业,因三兄弟品质不同,确定了前进方向不一,当然,结果也不相同。既得利益者“嘴壶”,想守老规矩,往回走,结果走进了历史的乱葬岗。想暴富的“夜壶”, 借用外地各种希奇古怪的办法榨取他人劳动价值,结果走向了自焚。心里总是装着他人的“茶壶”,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最后走向了皆大欢喜的祥和现实。

  《麻雀与鹞子》的题记,其实就是该文的内容。“麻雀窝里嗷鹞子,是随州当地的俗话。大概是二者形似,人们都说鹞子是麻雀用自己的蛋鸨出来的。老麻雀心疼儿女,抚养的过程中倍花心血,多寻了些食物喂它,使它的个头后来比麻雀大而成了鹞子。鹞子的翅膀硬了,却以吃麻雀为生。”民间用这种“自然现象”去暗喻社会,实出无奈。因为,人类依赖这种现象一步步走向了商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这种社会现象究竟是野蛮还是文明?应该是个哲学命题,从古至今都有人在探讨,但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也许没有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从清朝政府灭亡到民国统治,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物质文明达到了空前,但是这种现象至今仍然存在。

  《雁和燕的故事》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的社会地位是经济地位决定的。社会分工不同,但是只要经济地位平等,社会地位一般是平等的。任何社会,公民经济地位不平等,说他们社会地位平等都是一句谎言。个人的经济地位高低,个人勤奋努力只占很小因素,决定因素是国家政策。改革开放,首先是从经济分配开始的。打破大锅饭,让原来经济待遇平等的人们,因政策倾斜分成了三六九等。经济地位高低悬殊,撕裂了原来人与人平等的社会关系……

  《大山的回声》深沉而悲壮。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城市发展,需要人力及资源。国家政策、经济杠杆,将农村原有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打破了,几代同堂的家庭都被冲击得四分五裂。改革的浪潮大而突然,大山的人们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中惊慌失措而付出了巨大牺牲。也正是这些牺牲换来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农村和农民始终是个富矿,谁挖掘都会得到宝贝。只希望受益者慈悲为怀,不要忘记抚慰挖矿留下的创伤。

  《巫婆》的表现手法很有意思,是荒诞加意织流。改革初期,社会处于混乱状态,各种体制并存。理论上的乱伦,宣传上的乱伦,多数人不知所措。一些人浑水摸鱼,率先将社会职能变成社会特权大捞私利。哪种行为好?哪种行为坏?整个社会似乎没有判断标准了。作者只好借巫婆之口,让鬼说人话,把当时的社会现象如实的说出来。

  《子系干亲》乡情特别浓,细节的真实让我觉得写的就是我们湾子里事。质朴的人一般眼前的事看得重一些,就是为了他们的长远利益让他们眼前吃点亏,当时他们也会对你有意见。一旦明白了,他们又会念你的好。如果有人伤害了他们多数人的利益,一般来说没有人领头起来反抗,都怕做出头鸟。但他们心里有数,记恨在心,但又恨不长,因为他们善良,矛盾在邻里来往间自然化解。说他们小农意识也好,说他们自光短浅也罢,但他们在农村和睦相处了几千年。不能简单地否认这种文化,说它愚味落后。也许这种生活方式最真实,它的安静恬淡最贴近生命的渴望,不然的话这种文化怎么会长命千岁。

  《火》至今未熄灭,因为人性有贪婪的一面,人人都有求公平的权力。打土豪分田地、三反五反、整风反右、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清理三种人、平反昭雪等等,甚至可追逆到人类有史以来,争来斗去都是为了经济利益。明知道族群、阶级之间的斗争如火灾,烧了我的也会烧你的,因为利益不管大小都相互联系着。这种火永远不会自动熄灭,社会公平可以使这种“火灾”频率降低,反之频率会升高。

  《一河两岸》自然河流不可怕,怕的是人为的鸿沟。让对方挖坑给自己搭台,其实是自掘坟墓。物质是个常量,自然人均占有。你占有的多了,人家就会少;你的台子垫高了,人家站的地方就挖低了。高低不平就会出现倾斜,倾斜到一定的角度,站在高处的人就会倒向那个坑里被埋掉。对个人、族群都一样,这是一个自古以来不变的定律。

  《安席》写的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未论优劣,只说冲突初期给人人心灵带去的损伤。持哪种文化观念的人,一时都转不过弯来,都有吃了一只苍蝇的感觉。轻易冒犯地方风俗习惯是不是一种不厚道的行为?

  《幻鸣》,做人还是做鬼?人处在精神分裂状态,最容易产生幻觉,本来是鸟叫,听到的却是幻鸣。大家都知道鬼变人不容易,其实正常的人变鬼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内心矛盾煎熬,灵魂不断烤问;心中无明灯,无法辩阴阳;良心总想做人,行为却鬼使神差。人性是块多面体石头。社会环境影响光明面,他就发光发热,促使人学好;社会环境影响阴暗面,他就冰凉冷酷,促使人一步步滑向鬼的深渊。

  《一袋资料》里面的人物,从农民到镇上领导,都是用心做人的人,都是令人尊敬会做人的人。用心做人,换位思考,体谅人,是一个善良人、高尚人的基本标准。大家都用心做人,相互影响,人性焕发的正能量会高于一切,会呼护、温暖所有的不幸者。

  《劫》,满纸荒唐,道出的却是真理。人类从远古走来,战胜了一切自然困难,唯一躲不过的是人们自我作贱这一劫。人类自身改造,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威慑下进行的,从未找到一条主动改造自身野性的方法。科技的发展与运用,使人类摆脱了自然威慑,促使野性张扬,人类又一步步滑向野蛮深渊。社会主体意识如何忽略道德,育人不把德放在首位,将是社会悲剧的根源。

  《盲》看得很清楚,是盲人带路,把明眼人从黑暗中带回家的。人不怕眼瞎,怕的是心瞎,因为心比眼睛看的远。遇困难不放弃追求,在度过今天艰苦的同时,想得更多的是明天如何战胜困难,逆境不倒志,便是成功的开始。顺境颠狂的人,逆境中必然倒志。

  读《小四与老五》,透过一个小孩纯净的心灵可以看到,人不可侵犯的是尊严。穷人、富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官家、百姓,每个人都有尊严,尊严面前一律平等。尊严是神圣的,是每一个人的底线。为人需谨慎,万万不可触碰他人的这个底线。

  《大黑儿》汪汪告诉读者,人性是复杂的。没有信仰的人,平时表现得再善良,关键的时候都是自私的。很多忠诚的人都是被这样的主人所坑害。这是人性,不言对错。

  《黑鸽》负着委屈与沉痛飞向了暴风雨,给远方的朋友带去了一个信息:个性不是能人的过错;嫉妒能人造成能人悲剧的文化环境才是最可恨的。

  《打鸣的黑母鸡》,被逼变态是可怜的,更可怜的是变态者变本加厉逼迫更弱小的生命变态而取乐,制造更多不幸以求得心理平衡。说它愚昧、冷酷、残忍都不过分,但它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教化的丑陋人性。

  《大山的回声》有故事,读后觉得,创作时作者的主要精力好象不是用在编故事上,而是用在意境营造上,故事之外给读者更多的是想象空间。读起来如品陈年老酒。

 

——邹晓燕

 
 上一条: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信息早报》原总编辑叶建华为《样式雷颂》作序
 下一条: 作家、评论家、文史学者蒋九贞为《汉川英侠传》撰写序言《汪洋恣肆,再现历史》
 

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总社地址香港九龙弥顿道208-212四海大厦
总社电话:00852-21962638/65852676/39216081(传真)
内地咨询电话:13923719482(深圳)
业务QQ:2754109459 邮箱:27541094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