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演义》一书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用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借神仙之事,演人世之义的。有“自己”两个字作根基,便难得人云亦云。要借神仙言人世,便要对神仙人世两头熟。看来,作者在这两者之间,是游刃有余的。随便举个例子:如本书开篇《公开选拔关系户》中,作者在概述如来佛为了教化“贪淫乐祸,多杀多争”的东方人,通过观音菩萨沟通多方关系,选定唐僧为赴西天考察取经人之后,紧接着议论道:“有如来佛的决策,有观音菩萨的考察,有木叉行者的监督,选人用人的种种程序基本到位,选拔的过程也很透明,完全可以说是公开公平公正了。”“巧合的是,被观音菩萨选中的唐僧,前身偏偏是如来佛的徒弟金蝉子,那锦襕袈裟、九环锡杖,恰恰与唐僧的身高个头匹配,似乎是专为唐僧量身定制。”“巧合”、“偏偏”、“恰恰”、“似乎”,有此数词,即使作者不加议论,也已鲜明透出要演之义。若非作者对世事洞若观火,能有这样鞭辟入里的演义之语吗?诸如此类的例子,书中俯拾皆是。连缀起来看,书中演义文字的背后,是一个有着诸多遗憾的广阔人世,读来令人浮想联翩,有时会心一笑,有时啼笑皆非。
作者对《西游记》中的众多形象,作了一次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大普查,逐个评到,一网打尽。前人评说《西游记》,一般限于“取经人马”,其他大都忽略了。而作者除了盯住“取经人马”,重点借此演义,提挈全书之外,还旁及“佛道神仙”、“妖魔鬼怪”、“凡胎俗骨”,甚至于老鼋古树,一并请他们参与说事。作者用了不少的笔力,挖掘出他们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揭示唐僧取经途中九九八十一难的来龙去脉。即审美,又审丑;即突出重点,又兼顾全盘。双管齐下。象这样全面评说《西游记》中的形象,几乎无有遗漏。
作者大量地运用现代语汇,夹叙夹议,不但使语言幽默风趣,而且避免了直白的议论,所演之义既含蓄又透明。“关系户”、“取经团团长”、“决策”、“考察”、“监督”、“公开公平公正”、“打擦边球”等等这类语汇,为读者日常生活用语,用来诠释神话,一下子弥合了神与人的距离,构成一种“以人之心度神之腹”,人神平等,可以搞笑的强烈幽默感。使演义背后的许多潜台词不言自明,简省了议论性的文字,令人回味无穷。
该书于2014年10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唐维训,湖南衡阳人,1964年生,长期从事管理工作。已出版的著作有诗集《忽然想起》、杂文集《滥滥斋闲话》、《参悟世俗——从水浒人物洞悉人情世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