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诗与古韵结合,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和改革开放至今的社会现实和感受。作者的诗歌生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学生时代(1940-1949),这是作者写诗最活跃的时期。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到前线演剧劳军,用诗歌揭露了日寇的凶狠残暴,歌颂了人民奋起抗日的英勇精神。抗战胜利后,投身于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的示威游行,参加学生运动,利用现代主义诗歌手法与中国现实的苦难生活,以及自觉的自我意识相结合,使作者的诗歌形成了忧郁的风格和散文化的特点。
其次是解放后,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以诗歌的形式进行了表现。
最后是改革开放至今,作者平反复职了,写诗的风格发生了变化。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使作者浮想联翩,写下了一些歌颂的诗篇。
作者用诗歌反映了当代的社会现实,阐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个人感受。作为一个诗人,必须具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使命意识。
今天我们对新时代诗歌的传承和创新,作了许多探讨。过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创造了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艺。现在我们仍然要借鉴融合国外经典和祖国古代经典,将之化为中国写诗的资源,但不是一味模仿和照搬。习近平主席最近提出“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强调中国文学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但侧重点转向当代的“创造性”与“发展”,这是非常正确的。本书后记提到诗歌中存在的“小众化”、“西方化”、“形式化”等弊端,诗歌界都应反思。诗歌与民众之间要建立有机的联系,让诗歌发出民众的声音。
本书于2020年7月由当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笔军,本名姚明清,字号继燃。1927 年 5 月 22日生于湖南宜章县官桥村,现住广东乐昌。1948年湖南省立三师毕业,后入广州大学、南方大学学习。曾主编《寒星文学》《立达学刊》。1947 年结识臧克家先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习新诗创作。1949年,出版诗集《遥远的声音》。先后任中小学、师范、电大语文教师;当过中小学、中师校长。一生坎坷多舛,在诗歌中多有反映。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倒充实了诗的题材与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