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
三联书店以出版社会科学读物为主,其出版物有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也有中等程度的知识读物,还有大众普及读物。三联图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扎实的学理功底、丰富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智慧。三联以其出版高品位的人文科学专业图书和社会科学的译著图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受到读书界的广泛尊敬,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三联书店在中国已不仅意味着一家出版社,而且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公共的知识精神。
"一部三联的历史就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三联最辉煌的历史是这改革开放的二十年。倘若没有了三联,这二十年的思想启蒙和知识分子的历史很有可能要改写。在中国出版界,具有标志鲜明的标志性出版风格的出版社是不多的,三联书店就属于其中的凤毛麟角。"
季羡林曾在一篇名为《我心中的三联"店格"》的文章中写道:"我,作为一个老知识分子,经过了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把我心目中三联书店的"店格"归纳为八个字:清新、庄重、认真、求实。""这个'格'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地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时期的培育和酝酿才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
三联书店的前身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上海辣斐德路生活周刊社(1926)版发行机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
生活书店成立于1932年7月,创办人是邹韬奋、胡愈之、徐伯昕等,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生活周刊》。读书出版社成立于1936年,创办人是李公朴、艾思奇、黄洛峰等,前身是1934年创刊的《读书生活》半月刊,1937年更名为读书生活出版社。新知书店成立于1935年,创办人是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等,前身是《中国农村》月刊。
生活书店重庆分店(1937年)从1928年6月《生活》周刊社开始出版图书,至1948年10月三店正式合并为止,三店共出版图书2000余种,先后共编辑出版期刊约50种。三店先后在上海、汉口、广州、西安、香港等地开办过百余家分店。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店合并。1948年10月三家书店全面合并,在香港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管理处。1949年3月,总管理处迁至北京。 1951年8月,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仍香港九龙弥敦道三联书店(1957年)保留"三联"名义出书,按需要出版"非马列"或"力图运用马列但还不纯熟"的著作。1954年4月,三联获中央批准有了自己的编辑室,下辖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地理等六个编辑组。
1979年,《读书》杂志创办起。 1986年1月1日,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 80年代以来,出版界面临着巨大的市场诱惑,书店始终保持三联版图书的品位和特色,同时对开拓和发展市场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成立了三联读书俱乐部,恢复了《读书》杂志和《生活周刊》,创办了《爱乐》杂志。
自2003年年底以后,三联书店的运营出现了与"三联传统"不协调的声音,为了经济利益大量出版教材教辅图书,违反国家规定,以一号两刊形式发行《三联财经竞争力·人才与财富版》、《读书·中国公务员》两本杂志,与杂志原有的学术品位大相径庭。三联书店主要领导人的行为引起了公愤,众多员工为此联名起草公开信,表达了他们对"三联"现状及前景的忧虑。
2004年3月一号两刊的违规操作及员工公开信经媒体报道后,三联风波在学术界、出版界引起巨大震动。杨绛、陈乐民、许纪霖、葛兆光、陈平原、资中筠、邵燕祥等作家学者先后不约而同地写文章回忆老"三联",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三联风波"的看法和关注。
2004年4月,北京万圣书园、上海季风书园等全国42家民营书店联名递呈《致三联书店暨中国出版集团的公开信》,要求对三联书店总经理兼总编辑进行"弹劾",此举引发了中国文化界的"三联保卫战"。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9月14日三联书店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正式宣布总编辑汪季贤调离,历时180天的"三联保卫战"宣告结束。
三联书店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为法定代表人。设副总经理、副总编辑若干名,履行总经理委托的相应职责,协助总经理工作,并对总经理负责。
设党委,其主要职责是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参与店内重大问题的决策,负责党的建设、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等方面的工作。
设学术出版中心、文化出版中心、大众出版中心、综合编辑室、三联书店旅行出版中心五个图书编辑部门和《读书》、《三联生活周刊》、《爱乐》、《竞争力》四个期刊编辑部门,以及总编室、美编室、出版部、发行部、市场推广部、图书审读室、信息技术与数字出版部、版权部、总经理(党委)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行政部、韬奋图书馆。下设一个二级单位韬奋图书中心。
建国以后,三联书店一度和人民出版社合并,主要出版哲学、经济、历史著作和翻译读物以及内部参考书。在出版家范用的带领下,一批脍炙人口的书籍出版,他策划出版的巴金的《随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等,在当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1981年出版的《傅雷家书》反复重印,印数已超过百万。
1986年,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沈昌文成为总经理。在他接掌三联书店以后,三联书店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一部《情爱论》印了120万册。后来出版的《金庸全集》、《蔡志忠古籍经典漫画》等港台版书籍更是让三联走上了一条更为多元的道路,改变了被主流文化不耻的武侠小说、漫画等书籍的状况,使这些说逐渐流行起来。金庸作品被大量出版,三联版的《金庸全集》也成了读者希望收藏的最佳版本。三联书店业出版了诸如《陈寅恪的最后20年》《黄仁宇作品系列》等大量优秀的人文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