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情散曲丛书》序
◎郑欣淼
(序作者系故宫研究院院长,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早在两千年前,人们就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话来说明诗歌创作的特点。古代文学理论大家刘勰也说:“万趣会文,不离情词。”也就是说,没有较为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情感,文学创作是难以想像的;不直接或间接借助于形象表现真挚情感的文学作品,是不会感动读者、产生强烈效果的。明代冯梦龙写的《山歌》:“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思)来竖也丝(思),这般心事有谁知。”作者写此作的用意无非是说心思、情感才是诗歌的灵魂。
散曲是俗文学兴起的产物,故而曲的语言通俗自然,很多作品还诙谐幽默,读之让人忍俊不禁。然而能搞笑的散曲不一定都是好作品,好作品仍然需要以情感人。散曲创作与其他文学创作一样,都是在燃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散曲是一种比较奔放的文字,作者心里有什么,笔下就写什么,不避俚语俗言,高兴了放怀大笑,难过了放声痛哭,没有过多含蓄隐藏的余地;因而比较容易入情、抒情。明代曲学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诗不如词,词不如曲,是故渐近人情。……快人情者,要毋过于曲也。”现代曲学大师吴梅说:“余尝谓天下文字,惟曲最真,以无利禄之见,存于胸臆也。”二人所论,归纳为一点,就是“曲尽人情”。可见,散曲较之诗词更容易表达情感。
2015年5月,陕西、北京散曲组织的负责人共赴太原,与山西散曲组织的负责人一起,探讨了当前散曲创作的诸多问题,并就合作出书达成协议;此后又征得湖南散曲组织的支持。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便于大家抒发情感的题目,布置给四省市的曲友们去完成,并打算分类结集,起名曰《人世情散曲丛书》,以期达到促进本地区散曲创作的目的。同年10月,中华诗词学会决定成立散曲工作委员会。在第一次主任办公会议上,接受了四省市散曲组织的建议,把统筹策划出版《人世情散曲丛书》纳入委员会近期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征稿范围也由原来的四省市扩大到面向全国。
该丛书计划第一批先出四辑,即《故乡情》、《山水情》、《父母情》、《校园情》。如果大家创作的积极性高,还可能出版第二批,如《军旅情》、《爱恋情》等等。这就需要散曲工委全体成员以及各地散曲组织的同志们紧密配合,广泛征稿,认真编选,争取把一套高质量的散曲集子奉献给广大读者。通过此次征稿希望在全国再次掀起一个学散曲、写散曲的热潮来。
第一辑是《故乡情》,由陕西省散曲学会主持编选。故乡是我们每一个人出生地或长期生活过的地方;长期生活的地方,一般又称为“第二故乡”。古人对故乡有许多雅称,常见的有桑梓、家山、故国等。故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是我们终生魂牵梦萦的地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等等,从古迄今,许多文人墨客都把故乡作为描写的对象,写下了大量思乡的美丽篇章,它已经成为古今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这一次我们不过是要求大家用散曲这种文学体裁来写出自己的故乡情。
第二辑是《山水情》,由湖南潇湘散曲社主持编选。古往今来,大凡名山秀水,无不有动人的佳话。人们钟情于自然山水,在愉悦精神、陶冶性情、增长才干、激发爱国情怀的同时,更希望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永恒意义。多少志士仁人,寄情山水,于变幻莫测的青山绿水之间,汲取“挽狂澜以济苍生”的气蕴和力量,创作出许多传世佳篇。山水成为了他们展示卓越才华的瑰丽舞台。祖国风光秀美,人文荟萃,众多自然和历史人文相结合的景观,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相信也一定能写出寄情山水的散曲佳作。
第三辑是《父母情》,由山西黄河散曲社主持编选。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是唯一可以不顾一切帮助儿女的人,因为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受恩不忘,知恩必报,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一个人的起码良知。因此,自古以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文学作品不可胜数。比如《诗经》就有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名句,最为人广泛传播的应属唐代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天,就让我们以散曲为载体,来歌唱父母的殷殷之爱,或许,更有助于我们亲切、率真地表达对父母的深沉情感。
第四辑是《校园情》,由北京散曲研究会主持编选。校园是每个读书人眷恋的地方,校园生活值得回味终生。学子们在那里度过了激情飞扬的青春年华,增长了知识,放飞着梦想。人们对校园的情感包括许多方面,譬如师生情、同窗情等等,而这些情感发自校园却延续一生。今天,有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古诗句来赞美恩师的辛勤劳作;也有人用“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的诗句来说明延绵同窗情谊的要旨所在。这些都为我们用散曲书写校园情提供了借鉴。
从以上大概介绍可知,选编《人世情散曲丛书》就是为广大散曲作者提供抒发情感、展示才情的阵地。重情乃人性使然,缺了感情就缺了“人味”。有人说:重情之人必有大德!然而,现实生活中不乏薄情寡义者,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眼里只有名利钱财。因此,我们才有必要呼唤良知、呼唤人的本性的回归。我们写人间真情就是弘扬优秀传统,就是歌颂真善美,就是传递正能量。广大散曲作者应当充分发挥和利用散曲造句新奇、声韵自然、文字通俗、描写逼真、取材丰富这些长处,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迈出强劲步伐,有力地推动了中华诗词事业的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中华诗词和传统文化上更是率先垂范,把诗情画意引入伟大的中国梦,强调“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并亲自赋诗填词,引领一代风骚。作为我国传统诗歌的三大体裁之一,散曲从产生伊始,就扎根于人民的火热生活中,扎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中。用当时的语言写当时的人和事是它最大特点。在很多地方,反映了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或褒或贬,或雅或俗,都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显而易见,创作散曲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传统诗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诗词大军已有两百万之众。而散曲创作却一直是诗歌中的短板,全国写散曲的作者大概只有一两千人。因而我们期望,通过成立散曲工作委员会,通过编选《人世情散曲丛书》等措施,能够促吸引更多人从事散曲创作,让散曲创作尽快地跟上诗词创作的发展水平。
序作者简介
郑欣淼,陕西澄城县人,中共党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故宫学”专家。历任中共陕西省委研究室副处长、处长、副主任、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党委书记,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中华诗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特聘教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多年来从事政策科学研究、文化理论研究、鲁迅思想研究;2000年以来,着力于文物、博物馆研究。2003年首倡“故宫学”。先后出版著作14部,2003年以来发表论文、散文等20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