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去湖州又一年!情念念,心已往。
不知从何时开始,生活变得如此匆匆。一方面丰富的物质生活让曾经极度匮乏的我们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另一方面,快节奏、忙杂乱的生活又让我们质疑繁华表象背后的终极价值,因为生活中缺乏了一份最为重要的——从容:生活方式的从容,更重要的,心态的从容。当各种俗务缠身无以自拔之时,我的内心深处,每每会记挂起文化名城湖州和生活于彼的一批书画界朋友。
湖州地处浙北,风光旖旎,物产丰饶,自古是中国最富庶的鱼米之乡,也是文化积淀最为丰厚的人文渊薮。历代书画之风尤其兴盛,曾经孕育出曹不兴、高闲、燕文贵、钱选、赵孟頫、管道昇、王蒙、吴昌硕、王一亭、沈尹默等彪炳艺史的大家,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文人学士流连驻足。尤其是元代的湖州,钱舜举清高脱俗,人艺双绝;赵氏一门群芳争艳,盛极一时,谱写了中国艺术史的瑰丽华章。
难得的是,清丽山水的颐养,人文气息的熏习,使得湖州在经济腾飞,生活富足的同时,没有像许多城市那般躁动不安。虽然湖州与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大城市都相距甚近,而依然保持着幽静舒缓、平和淡泊的风习,百姓们保有着一份知足常乐的心境,坚持着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生活的节奏总透出几分闲适舒坦,街上行人的步履总显得从容不迫,经济繁荣之下的湖州不燥不火,与躁动不安、喧嚣尘下的大城市保持了若即若离的距离。这使得传统文化赖以生存驻足的土壤,没有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在湖州,传统中国书画仍然有着为数可观的学习者、传承者,他们秉承一份与中国书画彼此吻合的心境,工作余暇,置身书斋,以自己的节奏习练着书画,以自己的体悟增进着识见,看山读书,作画临帖,悠游其间,尽享畅神之乐。他们延续着湖州文化代代相传的雅趣清韵,传承着湖州千年兴盛的书画文脉。
正是湖州这方文化积淀深厚的热土的熏习,赵吴兴等历代书画家的感召,吸引着我的朋友王金根先生在知天命之年,以犹未为晚的心态,开始了书法的临习与创作。苏东坡:“濡毫吮墨,神不旁骛,恬静安宁,淡泊虚和,明窗净几,人生一乐。”正是在书法研习过程中,王金根先生越来越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书法逐渐成为他工作之外的牵挂,他清楚只有通过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自己学书较迟的遗憾。他克服种种困难,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书法临习与创作,乃至抓紧午休等点滴时间,临帖不辍,怡然自乐。王金根先生长于行楷,从黄山谷入手而出之,继而上溯李北海、赵松雪,于李北海着力犹多,时时临习揣摩,书风敦厚儒雅,气息醇正,堂堂正正。金鉴才先生在观赏其临李北海《云麾将军碑》后,欣然在卷首题写“米海岳赵松雪晚年皆学北海书,所谓由唐入晋,易得开张之势,降及董文敏、王孟津遂成法则。乃知后世为二王者,必由北海取门径也。金根先生晚而学书,日夕以此云麾碑为临本。契之不舍,可谓善学者矣。”。
在打下较为坚实的书法基础后,如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一样,王金根先生又涉足绘事,效法缶翁遗则,以书法之功力绘葫芦、葡萄等藤蔓类植物,以气势见长,别有趣味。与古代士大夫不同,王金根先生不仅出生、成长于乡村,而且一直从事城乡管理工作,有着很长的农村工作与生活的经历。日复一日的耳目相接,使得他于农家瓜果蔬菜、田头地角的野花杂卉烂熟于心且充满情感,这使他在创作花卉作品时总透着几分亲切,充满生活气息。
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云:“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天下无不好谀之人,故谄之术无穷,世间尽善毁之辈,故谗之路难塞。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分素心。”带着痴迷之心,王金根先生充分利用休息的点滴时间,集腋成裘,沉潜于书画创作,通过书画的研习,修身养性,增加学养,变化气质,提升品位。人生只合住湖州。行文至此,心益神往,真心希望假王金根先生展览开幕之际,移足湖州,三五好友,借太湖渔亭一席之地,品长兴紫笋茶,食太湖银鱼,餐安吉竹笋,纵论吴兴前贤之风流,评鉴历代法书名画之佳处,砥砺切磋,如琢如磨,相得一笑,长乐未央。
该书于2013年5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王金根,1949年生于湖州,祖籍浙江绍兴。第六届湖州市政协主席,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州市政协书画联谊会会长、湖州书画研究院院长、湖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